- 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健康科普详细

年过半百警惕“风湿性多肌痛”

发布时间:2022-07-23 22:44 本文来源: 疼痛科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及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其在西方国家的人群患病率最高,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和老年骨关节炎,而在亚洲及我国人群中患病率则很低,临床报道病例很少,所以,人们的认识往往不足,易被临床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老年骨关节炎等。

风湿性多肌痛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老年人多发:平均患病年龄超过50岁,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70~79岁年龄组的患病率是50~59岁年龄组的6倍多。

     

       2、女性为主: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者的数量是男性患者的4倍多。

      3、 全身不适: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现逐渐加重的四肢肌肉僵硬与疼痛,并伴有全身不适、乏力、体重减轻和关节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其中,以肌肉僵硬与疼痛,以及关节痛为主要症状。

       4、清晨症状重:患者清晨起床时肌肉僵硬最为明显,称为晨僵严重时,病人连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梳头、刮面、穿衣、下蹲、上下楼梯都有困难,甚至床上翻身和坐起都出现困难.

诊断要点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发热,血沉增高和不能解释的中度贫血,并伴举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难以在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要考虑风湿性多肌痛。

诊断标准有6条:

         ①发病年龄>50岁;

         ②颈、肩胛带及骨盆带部位至少2处肌肉疼痛和晨僵时间≥1周;

         ③ESR和(或)CRP升高;

         ④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5mg/天)有效;

         ⑤无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及肌肉红肿热;

         ⑥排除其他类似PMR表现的病变如RA、肌炎肿瘤和感染等。如符合以上6条可确诊为PMR。

鉴别诊断:

         1. 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 本病有晨僵、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畸形、类风湿因子阳性等。

         2. 多发性肌炎 本病亦多见于老年女性,有近端肢带肌无力与疼痛、肌力显著减弱、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但本病以肌炎为特征,血清酶活性增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有肌炎特征。

         3. 纤维织炎综合征(fibrositis syndrome) 本综合征以关节外肌肉骨骼僵痛与疲乏为典型表现,躯体四肢有固定性敏感压痛点,如颈肌枕部附着点、上斜方肌中部、胸肌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外侧、外上髁下2cm处、上臀部、大转子后2cm、膝关节内侧鹅状滑囊区、腓肠肌跟腱交接处等8处;多有睡眠障碍,常伴有激惹性肠炎激惹性膀胱炎、紧张性头痛、月经不调以及对体或非体抗炎药反应不敏感、红细胞沉降率正常等。

         4.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伴有骨骼肌肉疼痛,但还有其他临床表现,全身情况也与PMR容易鉴别。

         5. 其他风湿性疾病和慢性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可有全身症状及近端关节痛,类似于PMR,发热时可做血培养鉴别。

         6. 功能性肌痛一般无典型晨僵,实验室检查正常或接近正常。

         7.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可能有某些表现与PMR相似,但不难找到其他伴随症状。

治疗:

        1.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20mg/d)有良好效果,能使骨骼肌肉系统疼痛和僵硬症状获得快速和显著改善,血沉和CRP水平逐渐恢复正常。激素减量需慢,维持时间需长,减量过快可导致病情复发,要求增加剂量达到症状缓解。多数患者2年内可逐步停用激素,部分患者需小剂量长期维持至数年。

       2. 非体抗炎药(NSAlDs)可缓解部分症状,但长期使用的风险大于获益、目前不作首选。

       3.对激素使用有禁忌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巯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疼痛科治疗除口服药物治疗以外,还可以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臭氧局部注射的方法,将药物注射病变部位,如:三角肌下滑囊、转子滑囊、肱二头肌腱鞘、肱关节、髋关节等部位是常用的注射治疗部位。预后及预防风湿性多肌痛多数预后较好,一般为2年期的自限性.

疾病如何预防?

1、注意保暖。阴冷天气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

2、保持营养均衡。要注意荤素搭配,适当吃一些含丰富蛋白质类的食物,如鱼蛋奶瘦肉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保证充足的睡眠。这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十分重要。

4、注意预防感染。在天气变化及春秋季等感染高发的季节,注意防寒保暖,室内多开窗通风,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勤洗手,以避免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感染性疾病,这些可能是免疫性疾病的诱发因素。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年过半百警惕“风湿性多肌痛”
网站纠错